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研修成果>正文

运用智慧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智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在思政课中实施智慧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和宗旨。

(一)有利于网络课堂、传统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拘泥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封闭的课堂无法直接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把本身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纯粹的理论知识灌输。智慧教学模式是利用现今网络软硬件技术发达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的。根据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让课堂教学成为思想的引爆点,教师不再是系统理论知识体系的传输者,而是有针对性地遴选出思想疑点或核心论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再由疑点或论题倒逼学生回到书本和网络进行更深入的基础知识学习。尤其是当这些疑点或核心论题是与现实热点相关时,又会激发学生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这样就形成了由网络到课堂,由课堂到书本和网络,再到实践的动态互动过程。当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体验三个模块互联互通时,就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教学体系,形成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教学体系,有力地破解了大学生对思政课中所授基本理论知识无用论的质疑,同时也真正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方法论意义和指导作用,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智慧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向度的灌输,真正实现了多元互动的立体教学

    智慧教学模式能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教学体系,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多元互动式的交互平台。依托WEB技术和网络站点设置,人人可以参与其中,公平参与、自由讨论,给每一个同学都提供了“发声”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均获得便捷对话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点对面的单向度灌输方式,形成了点对点、点对线、线对线的交流方式。这样,教师不是话语权的主宰者,而只是话语的引导者,学生也拥有了话语权。学生一旦拥有话语权,就能够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变成学生可说可做的现实话题,甚至可通过课堂和网络空间的交流与交锋生成新知、提高认识并得以积淀,最终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智慧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专业学习、个人兴趣相分离的现状,更有效地体现了实践教学的功效

    智慧教学模式除了按照课程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外,还注重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能力训练甚至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与整合校内与校外、通识与专业的教育资源,做到学术活动、文化活动、调查研究、专业实践与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一同布置、一同落实。真正实现理论回归实践、实践过程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有学生全方位参与。智慧教学模式搭建师生互动的纽带,以学生需求入手,通过感受——认知——训练——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破解“教”与“学”、“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理论认知与行为自觉的统一。学生在获得更多机会参与学习的同时,力求实行“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通晓古今、挖掘潜力,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阶梯式跨越,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发展,达到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智慧教学模式把当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教学模式和方式的创新和当代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依皈,有效地实现了思政课的育人目的。其实际建构的教学环节,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比如,在智慧教学模式建设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理论基础差距、专业差异,全面、详尽、系统地制作网络教学内容,使得各个理论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益;在课堂内化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困惑出发、从网络平台等渠道所收集的学生质疑难题出发,进行针对性的互动教学;在实践环节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论困境,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理解理论、锻炼能力、提高认识和觉悟。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自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友情链接

栏目ID=331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04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