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论坛精华>正文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关键和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释了为什么必须办好思政课,由什么样的人来讲好思政课,用什么方法讲好思政课,以及党如何领导好思政课建设等重要问题,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抓好思政课建设的基础、关键和根本,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任务,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

一、明确意义是办好思政课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思政课,强调思政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一个重要考虑是,国际上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历史机遇,又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正如党的十九大所一再强调的,这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全党需付出更为艰巨、艰苦的努力。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这就要求教育事业所培养的必须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不能把培养人才的规格只是定位为“合格公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是“合格公民”,但是,他们远远超越“合格公民”的是具有鲜明的政治信念、明确的阶级属性,他们必须是胸怀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道德修为、听党话跟党走、与人民一道一心一意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绝境中浴火重生,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历经28年浴血奋战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始终傲然屹立,改革开放的巨轮之所以能够不断排除千难万险、乘风破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所以能够在凯歌中一路前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代代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奋斗者和接班人。而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苏联,在建国70多年后,在短短时间内分崩离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培养好接班人。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警醒意识:新中国披荆斩棘70年,改革开放砥砺前行41年,成就巨大,但仍需要时刻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对这一点坚决不能忽视。

思政课是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毫不动摇地加强思政课建设,此为关系党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时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精心引导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的学习目标、工作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合起来,自觉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高水平师资、有效教学方法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思政课教师明确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主要是讲好思政课使命关荣,责任重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广、社会变化快、教学对象需求多层次等原因,讲好有意义的思政课并不容易。不好讲,又必须讲好,这就内在地要求必须以高水平师资作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要求。可以这样理解,“四有”好老师标准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而“六个要”则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和特殊要求。也就是说,思政课应该由最优秀人才、最优秀教师来承担,思政课教师应该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锤炼自己,学校应该以此为标准精心培养出、聚集起一大批这样的思政课教师。一个人遇到一名能讲出高质量思政课的优秀教师,是人生之幸;一所学校有一批能讲出高质量思政课的优秀教师,是学校之幸;一个国家有数不清的能讲出高质量思政课的优秀教师,则是国家之幸。

办好思政课,关键还在于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讲好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科学反映了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深入贯彻“八个相统一”,思政课教学质量必然会有质的提高。

当前,各高校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天津师范大学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八讲法”比较好地体现了中央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八讲法”要求:做到“照着讲”,即照着中央精神、教材基本观点讲,把握精神实质,讲授内容完整准确,保证政治性;善于“接着讲”,用学术话语讲好政治,用知识传授承载起价值引领的目标,以理服人,保证科学性;精于“对着讲”,学生的思想问题之所在,就是教师努力的重点,瞄准学生的思想问题、思想困惑讲,在直面学生思想问题中努力形成不怕问、问不怕、见问则喜的本领,体现针对性;善于“活着讲”,把大理论转化为一串串小道理,用鲜活的案例讲活科学道理,增强吸引性;乐于“引着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引导性;勇于“顶着讲”,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要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地正本清源,突出战斗性;善于“精着讲”,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思想实际等因素,有取有舍,突出重点,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化教学体系,保证深刻性;努力“特着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鼓励每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差异性。“八讲法”实现了思政课的政治性、科学性、针对性、吸引性、引导性、战斗性、深刻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有效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加强党的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

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既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又是一条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第一,政治意识要强,各级党委要自觉把加强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各高校的党委书记负起第一责任,校长不仅是教育家还应是政治家,党政齐抓共管,从“关键课程”的角度解决好思政课的核心要素、质量标准、保障条件等问题,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第一学科,把思政课建设成为第一课程。

第二,瞄准影响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精准施策。一是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标准。把是否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作为评价一节思政课好坏的重要内容,把教学成效的高低作为评价思政课教师的根本尺度,在教师发展,特别是职称评聘、教师岗位聘任上,充分体现教学的质和量。二是引导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能力提升。明确思政课教师科研的重点,应该是围绕解决学生主要困惑、教学重难点以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来展开。对这样的研究成果,在科研成果认定上要加大权重。同时,在国家重大项目、年度项目以及省部级、学校各类教学科研项目中,增列相关研究课题,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加强教师培训。既要有经典著作的培训和社会实践,还要有关于教学规律和方法的培训。针对青年教师多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对教学规律掌握欠佳的问题,有意识地予以补足。通过支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示范作用等方式,带动更多教师成长。四是推广北京市、天津市设立专项津贴的做法,为思政课教师发放岗位津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其中、壮大队伍,在尽快解决思政课教师总量不足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调动各方面力量,以合力有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为学生解疑释惑,是办好思政课、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中心环节。从学校的职责来说,第一步,思政课教学单位、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要共同努力,定期梳理学生思想问题;第二步,思政课教师以有效回答学生思想问题为重要内容,开展科研,构建专题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第三步,加强课程思政,所有教师都要有思政意识,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大家都瞄准学生思想问题,以不同专业、课程和角度,摆事实、讲道理,既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思想认识,又明确分析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从相关领导部门的角度说,要围绕如何有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设置多层次、充足的研究课题。从社会的角度看,要努力形成整个社会支持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为有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创设有利环境。

总之,调动一切力量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工作十分重要,涉及面广,头绪很多,只有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切实办好、办出成效。

(本文系天津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2016-2),“李朝阳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19JDSZK041),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成果。作者: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友情链接

栏目ID=331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04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